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中心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刊发熊召政历史散文系列图书书评
发布日期:2016-11-29    文章来源:    分享到:

  11月25日出版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刊发了由徐鲁撰写的书评《充满清醒的历史理性》,向读者介绍并推荐了茅盾文学奖作家熊召政在我社新近出版的历史散文系列图书《历史的乡愁》《明朝大悲咒》《明朝帝王师》《历史的驴友》和《千古风流》。

  文中评价熊召政为历史文学作家,几本新作将“历史”和“文学”自然融合,以史明志,借古喻今,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让他的作品恣意汪洋,斑斓丰茂,值得品读。


书评全文:

充满清醒的历史理性

□徐鲁

  作为一位历史文学作家,熊召政以一支风云雷霆之笔,同时在书写着“历史”和“文学”。如果说他的两部多卷本历史小说《张居正》《大金王朝》书写的是“历史”,那么他的历史散文系列(《历史的乡愁》《明朝大悲咒》《明朝帝王师》《历史的驴友》和《千古风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所写的无疑就是“文学”。

  熊召政自称进入历史文学创作之后,“诗情内敛而理性日深”。他的历史散文也多半是他浸淫历史典籍、寻觅历史遗踪、考辨历史故事的结果。他在《朗吟飞过洞庭去》里说:“很长的时间里,我一直摆脱不了‘忧’字的困惑,直到现在,它仍是我一触即痛的心理情绪。”这是他最真实的自我解剖。他说,即便是他努力地想把自己的儒家人格改变成释家人格,把搁在心中的一个“忧”字更换成一个“寂”字,但是,一旦到了汨罗江、洞庭湖和岳阳楼这样的地方,仍旧免不了泫然而有泪意,一种对家国、民生的悲悯和忧患的情绪还会重上心头。

  他的散文是他孤独和冷僻的史学游踪与曲折隐晦的心迹记录,同时也传达着他对自然、生命、历史、文化的追究与省察、沉思和感悟。他寒江钓雪而空山踏雨,肩挑明月而心怀禅音,在无言又无限的江山中独伤千古,最终完成了他那游禅、悟道和访古的“千寻之旅”。猿啸中的乡愁,永不消逝的禅音,风雨和时光里的文化,自然与佛性的光辉,在他的笔下都有所呈现。这也是他的历史辨析和文化苦旅,是他的生命和灵魂从沉痛的谷底升华、抵达至宽博旷达境界的必由之路。访古和咏史,考据和悟道,山河岁月,文史遗迹,在他的文字里往往密不可分、互为补充,构成了一个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士大夫情结的现代文人的奇崛而丰茂的精神世界。

  无论是《醉里挑灯看剑》《天台山上说寒山》《谒张居正墓》《楚人的文化精神》《诗中的三峡》等洋洋洒洒的数万言长文,还是《风雨赵州桥》《永远的楼观台》《二十四桥明月》《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典雅、精致的历史美文,几乎都有着坚实的文化思辨、史实考证的学理内核。即便是以几处历尽沧桑的文化古迹、老房子或亭台楼阁为背景,以不同时代进出老屋深院的人事为叙事线索,以一些尘封的文献、细致的深究与考辨为依据,也都能知微见著而别开生面,钩沉出一些事件的来龙去脉,揭示一些历史人物的命运遭际,从而复原一些往事恩怨的历史真相,同时也再现一方文脉、市井风尚、人物命运的沉浮与盛衰的因果和转移秘密。

  司马迁秉笔直书的史学胆识、文化情怀和崇高的历史担当,为后来的历史文学奠定了一种永恒的精神。熊召政是“春秋笔纵虎,风雨夜屠龙”的司马迁文风的崇仰者与追随者。他的历史散文中,有不少篇章是对历史人事纠葛的梳理、文献和掌故真伪的甄别与考证,但那往往并非仅仅是为了某种实证和实用,而是出自温润的寻找、发现和追忆的情怀。而多年来朝夕课诵修炼而得来的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又使他的散文语言文白相间、骈散自如,呈现了一种恣肆汪洋的辞采风华,阅之斑斓多姿,诵来音韵铿锵。他的历史小说《张居正》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时,评委会给予这部作品的评语中有“清醒的历史理性”“热烈而灵动的现实主义笔触”和“丰赡的文史修养”等赞辞。我认为,以这些赞辞用来评价他的历史散文作品,也是相当妥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