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中心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重点介绍总社丝路平台项目
发布日期:2021-04-28    文章来源:总社    分享到:

  2021年4月12日出版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数字出版专版,刊发了记者袁舒婕采编的文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助力出版社数字化转型跑出“加速度”》,向读者介绍了我社开发“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项目的历程及数字化转型成果。

 36.jpg

报道链接: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21/epaper/d7457/d8b/202104/115223.html

全文如下: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

助力出版社数字化转型跑出“加速度”

本报记者:袁舒婕

  秉承古丝路精神的“一带一路”正从中国倡议变成全球行动,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而集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宗教、文化、经济、环境等多要素于一体的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以下简称丝路平台),解决了丝路研究直观呈现、动态模拟、多维分析的难题。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兼社长刘东风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陕师大社的丝路平台是2015年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2020年12月,该平台入选2020年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2021年4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百佳数字出版精品项目献礼建党百年专栏”。

  立项占有天时地利人和

  陕师大社运作开发及出版了多项丝路选题项目,如《丝绸之路通鉴》、“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研究丛书”、《丝绸之路经济带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研究》等。自2000年起,陕师大社开始数字化探索,组建了近30人的数字出版专业研发运营团队,开发了“首阳教育云平台”“云因ERP管理系统”“数字资源总库系统”等系列数字化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数字项目开发经验。

  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萍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基于对陕师大社的了解和信任,张萍出任首席专家,携手陕师大社共同以“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申报了2015年度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应该说,丝路项目的立项占有天时、地利、人和,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国家顶级的学术水准及扎实的实施基础,为我社的融合发展与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重要助力。”刘东风如是说。

  张萍介绍,丝路平台采用WEB GIS进行发布和维护,有专门的用户交流模块,全球用户都能参与系统的内容更新,具有极强的创新性。

  高质完成克服重重困难

  在“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科研项目的基础上,丝路平台项目组在数字出版及推广应用方面进行了科学规划,突出了丝绸之路历史地名数据库、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专题数据库等阶段性成果的开发,并对最终成果丝路平台的推广应用进行了产业化设计。

  丝路平台自2016年年初开始建设,于2017年6月发布测试版,2018年9月完成技术平台子项目验收。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建设,基础数据及专题数据入库数量500余类,超过200万条,平台IP访问量已达21846人次,最新月活跃用户1.25万。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文史出版中心主任曹联养告诉记者,丝路平台项目学术要求高、实施标准严、技术实现难度较大,开发建设中遇到了来自科研工作、技术开发、平台运营推广等多方面的困难。“但是在科研团队、技术团队、实施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困难与问题被一一攻克,项目建设按计划高质量地完成了。”

  基于项目设定的专题研究目标,时间涉及上下2000余年,地域横跨国内、中亚、西亚及地中海,各类文献资料涵盖多种语言,初始设定的知识服务资料范围及品种数量有可能不能充分支持专题研究,项目存在着资料采集范围扩大、数据采集量增加的问题。曹联养表示:“针对此问题,我们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子项目开发设计,密切监视开发进展和研究进展,及时评估边界变动及工作量变化,确保适时做出适当调整,将工作量、成本费用控制在预定范围。”

  由于丝路平台项目以互联网、GIS、数据库技术为依托,架设了数据采集、录入、综合管理系统,搭建门户和数据中心、科研模型分析等系统,实现丝绸之路一站式数据发布、共享、科研和应用,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专业性和示范性,因此,项目存在技术设计过程复杂、科研伸缩性较大、模型设计具有不确定性的问题。曹联养说:“我社通过招投标形式确定了综合实力强、符合本项目平台研发需求的技术公司为本项目提供技术支撑,降低了项目建设的技术风险。”

  丝路平台项目专业性极强,潜在专业机构用户估计30个左右,潜在个人用户约1000人。如何更好地挖掘平台潜力,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需要在运营推广方面下很大功夫。曹联养表示,陕师大社下一步计划开展如下运营推广工作:鼓励项目组成员依托本平台开展科研,不断取得新成果,发挥平台应用示范作用;向所有潜在机构用户推介本平台,发放试用账户,提高平台的知晓度和接受度;通过专业媒体向潜在用户推介本平台,提供有期限个人试用许可;面向公众进行宣传推介,促进本平台的普及应用;与专业销售代理机构合作,更有效地向机构用户及个人用户推介本平台。

  锻炼团队坚定转型信心

  在刘东风看来,高质量内容是数字项目的生命线,重点数字项目是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作为陕师大社融合发展与数字化转型的旗帜工程,丝路平台的开发,锻炼了总社的项目运营团队、技术开发团队及编辑团队,有助于我社的数字化转型跑出‘加速度’。”

  “项目的实施,坚定了我们转型发展的信心。”刘东风说,在未来,陕师大社将锚定三大发展方向,促进业务全面升级。一是基于现有书刊出版业务,同步进行全媒体融合出版,促进编辑全员及出版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打牢融合发展的人才根基、业务根基;二是继续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依托总社优势资源,开发内容、功能、服务均衡协调、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重大数字出版产品,进军融合发展新高地;三是全面实施融合发展战略,积极打造数字教育、在线课程、知识服务、产业服务新业态,以融合发展促进人文学术、大众文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重要业务板块再上新台阶。

  完成项目建设,仅仅是第一步。

  刘东风表示,陕师大社将继续与科研团队密切协作,不断丰富平台基础数据资源;创造条件,协助专家学者依托丝路平台,形成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鼓励青年学者参与平台建设,支持青年学者依托平台进行学术创新探索;发挥平台智库功能,依托专家学者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等提供智力服务;发挥平台开放功能,为公众提供丝路知识与信息;基于用户使用平台的反馈,不断优化、升级平台功能。“我们将继续努力,使项目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37.png